第146章(2 / 2)

这科举舞弊一事,真是弄得人心惶惶。

两人出了门,靠在车辕上马夫站直,迎他们上去。

宋问道:「请,先送我去一趟工部。」

王义廷点头应允,这样向车夫转述。

两人在马车里对立而坐,感觉车轮在底下滚滚而行。

宋问:「原来朝廷还在查这事吗?」

「这是什么话?朝廷如今在彻查啊!很是看重才对。」王义廷道,「若非你的事情盖了风头,朝廷纠察一事,恐怕已经传得漫天风雨了。」

宋问:「……那是我的错?」

王义廷叹道:「有好有坏吧,也保保太学的掩面。只是可惜了这位学子,恐不能善了。」

宋问眼睛转了转,试探问道:「终生禁考,严不严重?」

「自然!」王义廷,「这不是前途尽毁了吗?」

对於官宦子弟来讲,已是相当严重了。对於臣子来说,也是极不给面子。后继无人,岂不是要没落?

宋问摆手道:「那你就这样上奏吧,也算救人一命,给他开辟一条光明之路。」

王义廷:「……」

王义廷哭笑不得道:「我是户部侍郎,於此事,有什么说道的资格?如今已经是横插一手多管闲事,那还敢越俎代庖,上奏请罚?」

「那是谁?」宋问想了想,了然道:「哦,许贺白是吧?」国子监祭酒嘛。

王义廷又是一惊:「你岂能直呼他的名讳?」

宋问眨着眼无辜道:「许贺白?还说不得了?哼。」

王义廷:「……」

马车不久便到达工部。这次有王义廷在,宋问也不用走后门了。两人直接进去找人。只是王义廷也不知道,宋问来这里是有什么打算。

工部右丞正在印刷的房间里,宋问过去的时候,地上满是纸张,一片慌乱。

从印刷术发明至今,书册价格骤降,但购买的需求却日益增多。整个工部都在忙着刻印,忙着制书。

不止长安需要,临近郡县也都需要。还想慢慢推行出去,却很难抽出人手。

工部右丞走出来,身上还沾着墨渍。他朝两人抬手施礼,笑道:「失态了。」

宋问歉意道:「知道右丞繁忙,又叨扰了,实在是对不住。」

工部右丞浅笑道:「客气了。先生这次来,是先前的书册出了什么问题?还是需要加印了?」

宋问:「不是书册,是想麻烦几位,帮忙再印一份东西。」

宋问找他们,是想加印一份传单。

这份传单里,呼吁远近的手艺人,前往茶楼授学。

无论是学什么的,只要有一技之长,都可以在茶楼开班授课。一切资费,由茶楼承担。

几人听着,犹豫道:「这是想做什么?」

「职业培训,或者说,就业培训。」宋问看向两人道,「凭什么读书,就只是为了入仕呢?二位,请问你们手下的人,越会背四书五经的,越好使唤了吗?」

工部右丞失笑道:「宋先生,我工部与吏部礼部等可不同,没有那么多文章好写的。倒是要画图纸,更需要一些有经验,有想法的手艺人。」

科考又不考水利,也不考机关术。

王义廷:「户部也是要看人的。对人打交道,或是对账册打交道。」

那些官宦子弟,哪会做帐对账啊?他们恐怕有些人,连账单都是没有见过的。

工部右丞道:「都不是什么难事,进了官署再慢慢学,慢慢教呗。」

宋问:「是了,天底下没有那么多文章好写的。读不好书,未必就做不好事。选贤举能,所谓的贤能,应当能做得好事的人。我可以叫它,专业对口。」

几人互相对视一眼,大致明白宋问的意思。

其实对於这些工艺技术类的人才,朝廷确实是比较缺乏的。所谓高手在民间,有些人哪怕大字不识,但是对机关和水利,却颇有造诣。

可是,「子曰:三年学,不至於谷,不易得也。」大多人求学念书,为的不过就是一朝俸禄而已。他们甚至不知道,将来要做的事究竟是什么,这样确实是不好的。

宋问说:「我希望让那些学子,纵然考不上科举,也能找到别的出路。念书应该是这个好处才对。念了书,开阔了眼界,才有了更多的选择。才有机会明白,自己喜欢做什么,合适做什么。而不是反而将自己框死在入仕这一条路上。」

工部右丞想了想,拍手道:「好。你若是真决心要开,我工部也可以派人过去,给你们讲讲水利,土木。」

王义廷说:「若是需要,户部如今倒是可以抽出两个人来。」